來源:深圳商報 發布時間:2022-04-13
“科學大設施不僅要建起來,更要用起來?!痹谏钲谑姓f七屆二次會議分組討論中,來自教育界的阮雙琛委員表示。
今年市兩會上,科學大設施被多次“點名”。深圳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打造世界一流的光明科學城,推進腦解析與腦模擬、合成生物研究等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有政協委員建議,科學大設施和人才引進可作為“內外雙引擎”,帶動光明科學城發展。
釋放科學城潛力
“光明科學城作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先行啟動區和核心承載區,創新發展的成效和經驗,對深圳乃至全國具有很大的示范帶動作用?!币环輥碜钥茖W技術界的提案建議,光明科學城可以進一步釋放生命科技融合發展潛力。
對此,市政協委員、中科院深圳先進院院長樊建平深表認同。在他看來,科學城主要有三種發展模式:以大科學裝置為引擎的國家綜合科學中心的建設,依賴于國家政策主導及行政力量驅動;以地區產業基礎為依托的科學城建設,將實現科學、產業、人才等多種要素集聚;以城市為基礎的科學城建設,將導入科學源頭的建設,依托科學驅動實現產業完善與城市升級。
“擁有‘五大戰略’定位的光明科學城,可以吸收這三種發展模式的長處?!狈ㄆ奖硎?。
他建議,科學研究要集中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等。針對BT產業鏈短而研發周期長的特點,光明科學城應享有專項政策。
大科學裝置發揮引擎作用
光明科學城創新成果頻出,如何讓它們成為落地應用的“金蛋”?關鍵就在打通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
為此,深圳正在“筑金窩,下金蛋”。目前,聚焦信息科學、生命科學和新材料科學領域,光明科學城集中布局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如何真正發揮大設施作用?市政協委員、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副院長劉陳立建議,以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為源頭,做到“沿途下蛋”,打造專業產業園區。
他以英國哈維爾科學和創新園為例,該園區的成功主要得益于散裂中子源設施等一批重大科學裝置的共同推動,實現了空間聚集和研究聚焦的完美結合?!半S著位于光明科學城的合成生物大設施等主體的陸續封頂,深圳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空間聚集效應也初見雛形?!眲㈥惲⒈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來自科學技術界的賀雪琴委員提出了一系列關于鼓勵企業開展基礎研究和優化大科學裝置使用的建議。中國致公黨界別的葉春委員表示,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可以建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機制。
打造科學城人才池
劉陳立特別提到“人才集聚,內外引擎”,人才是產業能夠持久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為此,他建議以大設施集群為牽引,著力推動深圳的研究型大學與設施集群建立“長期伙伴”關系。
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清委員和張欣豪委員聯合提出建議:打造光明科學城人才池。
一是加大科技計劃開放力度,深化“深港創新圈”計劃,圍繞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設立深港合作專項研究計劃,吸引香港高端人才來科學城開展聯合研究。
二是便捷科技創新人才跨境流動,在光明區設立口岸簽證機構,為外籍人才出入境提供便利;在光明開展職業資格跨境認可工作,允許符合條件的法律、稅收、會計等領域具有境外職業資格的專業人才,備案后在科學城提供服務。
三是營造國際化生活環境和提供優質人才服務。